
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小RNA 病毒科(Picornaviridae),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B、埃可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简称ECHO virus)等。肠道病毒是在水体环境中最常见、也是水病毒学研究最多的一类病毒。在研究水的病毒学安全性中,常以肠道病毒作为代表,因为这类病毒病患者排毒量大、排毒时间长,且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存活时间较久,可通过水体以外的途径传播,而且比其他病毒易于检测。
肠道病毒具有以下共性:① 病毒体呈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22~39nm,无囊膜;②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③ 肠道病毒耐乙醚、耐酸(pH3~5),对胆汁,普通消毒剂如70%酒精、5%来苏儿等有抵抗作用;对氧化剂如1%高锰酸钾、1%双氧水和含氯消毒剂较敏感。此外对高温、干燥、紫外线等敏感,56℃30min可灭活病毒。病毒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④ 均能在肠道中增殖,并能侵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病症。
1. 脊髓灰质炎病毒
这种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直径8~30nm(图1)。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染病后常发热和肢体疼痛,主要病变在神经系统,故部分病人可出现麻痹,严重者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此病多见于小儿,所以又名小儿麻痹症。
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均可排出此病毒。食物和水可能被粪便感染。所以经口摄入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水源被污染了,可能促成较大的流行。
此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可在水中和粪便中存活数月,低温下可长期保存,但对高温及干燥较敏感。加热至60℃及紫外线照射均可在0.5~1h内灭活。各种氯化剂、2%碘酒、甲醛、升汞等都能有一定的消毒作用。用0.3~0.5mg/L的氯进行消毒,接触1h,可灭活此病毒。
图1 脊髓灰质炎病毒
2. 其他肠道病毒
除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还有柯萨奇和埃可病毒,这两种病毒在世界上出分布极广,主要侵犯少儿。一般夏秋季易流行。它们都具有暂时寄居人类肠道的特点。这些病毒都较小,一般直径小于30nm,抵抗力较强,能抗乙醚、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但对氧化剂很敏感。
这两种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症状,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有以下几种: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胸痛,疱疹性咽峡炎,出疹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等。
二级处理中的A2O工艺对肠道病毒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能达到1.00-2.20log,三级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去除效率。
来源:《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保障原理》,胡洪营、吴乾元、黄晶晶、赵欣等 著,科学出版社,2011.4
关键词:再生水,污水再生利用,污水处理工艺,回用,水循环,供水,水质标准,风险控制,水质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