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细胞感染技术检测水中活性隐孢子虫
作者:宗祖胜,胡洪营,张金松,卢益新
中国给水排水,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06年 第22卷 第4期,84-87
关键词:再生水,污水再生利用,活性隐孢子虫检测,细胞感染技术,水质安全
近年来, 我国水行业开始关注隐孢子虫污染问题,建设部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已经将隐孢子虫列入其中,要求有关自来水公司对饮用水中的隐孢子虫进行有效的监测。目前, 国内有少数几个自来水公司先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建立了隐孢子虫的密度检测方法,其中深圳水务集团已经连续多年对其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了有计划的监测,积累了一些宝贵数据。
由于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只能检测样品中隐孢子虫的密度,无法区分隐孢子虫的死活,因此无法评价水处理及消毒效果。为准确评估隐孢子虫的真正致病风险,需要建立活性隐孢子虫的分析检测方法。目前,隐孢子虫的活性及感染性分析方法包括裂囊分析、活性染色分析、反转录PCR、小鼠感染分析和细胞感染分析等。相比之下,细胞感染分析是隐孢子虫活性和感染性分析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在不使用动物模型的条件下模拟体内感染环境,既可避免动物试验的不足,又便于试验过程标准化,从而大大提高试验结果的重现性和可信度。
三种活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分别利用细胞感染分析、裂囊分析和DAPI- PI活性染色三种方法对两个隐孢子虫样品进行活性检测。和活性染色,裂囊分析和DAPI- PI活性染色检测结果比较接近。分析认为: 裂囊分析假设隐孢子虫卵囊发生裂囊便具有活性和感染性,而DAPI- PI活性染色方法依据活细胞的半透性细胞膜可摄入DAPI、但阻止PI进入这一特性来进行活性鉴别,实际上隐孢子虫表现感染性与裂囊所产生的子孢子能否侵入宿主细胞,进而启动无性增殖和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裂囊分析和活性染色分析都存在过高估计隐孢子虫实际健康风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