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污水再生利用 污水回用 再生水
  • 网站首页
  • 再生水动态
    • 再生水国内动态
    • 再生水国际动态
  • 再生水知识
    • 再生水基本知识
    • 再生水安全知识
    • 水资源与水安全
    • 再生水杂谈
  • 城镇水回用
    • 农、林、牧、渔业利用
    • 市政利用
    • 环境利用
    • 水源补给
    • 黑臭水体治理与再生水利用
    • 工业利用
    • 工程案例
  • 工业水回用
    • 造纸废水回用
    • 印染废水回用
    • 冷却与锅炉废水回用
    • 其他工业废水回用
    • 工程案例
  • 技术资料
    • 技术论文
    • 图书推荐
    • 病原微生物及其评价方法
    • 化学污染物及其评价方法
    • 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
    • 再生水消毒工艺
    • 再生水输送与存储系统
    • 再生水利用及其风险评价
  • 政策法规
    • 技术标准和水质标准
    • 国内政策法规
    • 国际标准政策法规
  • 学术交流
    • 新观点
    • 学术会议
    • 新书抢先看
    • 第四届环境安全高端论坛
    • 2011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2010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2009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English
技术资料 > 病原微生物及其评价方法
栏目热门文章
  • 抗生素抗性病原菌
  • 再生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检测方法优化
  • 应用细胞感染技术检测水中活性隐孢子虫
  • 污水中常见的病原菌
  • 病原虫与粪大肠菌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相关性
  • 污水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技术资料
  • 1水质研究方法介绍
  • 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杂用用水水质》 GBT 18920-2020
  •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 GB-T18919-2002
  • 4正式发行!《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发展报告 (1978-2020)》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 > 病原微生物及其评价方法
应用细胞感染技术检测水中活性隐孢子虫
发表时间:2011-05-16 17:01:43  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统计:67

应用细胞感染技术检测水中活性隐孢子虫

作者:宗祖胜,胡洪营,张金松,卢益新

中国给水排水,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06年 第22卷 第4期,84-87

关键词:再生水,污水再生利用,活性隐孢子虫检测,细胞感染技术,水质安全

近年来, 我国水行业开始关注隐孢子虫污染问题,建设部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已经将隐孢子虫列入其中,要求有关自来水公司对饮用水中的隐孢子虫进行有效的监测。目前, 国内有少数几个自来水公司先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建立了隐孢子虫的密度检测方法,其中深圳水务集团已经连续多年对其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了有计划的监测,积累了一些宝贵数据。

由于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只能检测样品中隐孢子虫的密度,无法区分隐孢子虫的死活,因此无法评价水处理及消毒效果。为准确评估隐孢子虫的真正致病风险,需要建立活性隐孢子虫的分析检测方法。目前,隐孢子虫的活性及感染性分析方法包括裂囊分析、活性染色分析、反转录PCR、小鼠感染分析和细胞感染分析等。相比之下,细胞感染分析是隐孢子虫活性和感染性分析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在不使用动物模型的条件下模拟体内感染环境,既可避免动物试验的不足,又便于试验过程标准化,从而大大提高试验结果的重现性和可信度。

三种活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分别利用细胞感染分析、裂囊分析和DAPI- PI活性染色三种方法对两个隐孢子虫样品进行活性检测。和活性染色,裂囊分析和DAPI- PI活性染色检测结果比较接近。分析认为: 裂囊分析假设隐孢子虫卵囊发生裂囊便具有活性和感染性,而DAPI- PI活性染色方法依据活细胞的半透性细胞膜可摄入DAPI、但阻止PI进入这一特性来进行活性鉴别,实际上隐孢子虫表现感染性与裂囊所产生的子孢子能否侵入宿主细胞,进而启动无性增殖和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裂囊分析和活性染色分析都存在过高估计隐孢子虫实际健康风险的问题。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

友情链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搜狐-绿色频道 环境商会 水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网 水环境联合会 美国再生水协会 澳大利亚循环水 新加坡公共事业局 美国水道协会 天津中水有限公司 谷腾环保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Water Reuse Europe 京ICP备120061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36号
诚征稿件|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 网站宗旨|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再生水网 技术支持:北京古兰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061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