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污水再生利用 污水回用 再生水
  • 网站首页
  • 再生水动态
    • 再生水国内动态
    • 再生水国际动态
  • 再生水知识
    • 再生水基本知识
    • 再生水安全知识
    • 水资源与水安全
    • 再生水杂谈
  • 城镇水回用
    • 农、林、牧、渔业利用
    • 市政利用
    • 环境利用
    • 水源补给
    • 黑臭水体治理与再生水利用
    • 工业利用
    • 工程案例
  • 工业水回用
    • 造纸废水回用
    • 印染废水回用
    • 冷却与锅炉废水回用
    • 其他工业废水回用
    • 工程案例
  • 技术资料
    • 技术论文
    • 图书推荐
    • 病原微生物及其评价方法
    • 化学污染物及其评价方法
    • 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
    • 再生水消毒工艺
    • 再生水输送与存储系统
    • 再生水利用及其风险评价
  • 政策法规
    • 技术标准和水质标准
    • 国内政策法规
    • 国际标准政策法规
  • 学术交流
    • 新观点
    • 学术会议
    • 新书抢先看
    • 第四届环境安全高端论坛
    • 2011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2010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2009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English
再生水知识 > 再生水杂谈
栏目热门文章
  • 天津居民生活用再生水价格标准每立方米2.2元
  • 北京节水的空间有多大
  • 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分析
  • 我国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定价体系分析
  • 组图:马英九新加坡试喝再生水 展现幽默一面
  • 我们需要污水再生利用
技术资料
  • 1水质研究方法介绍
  • 2正式发行!《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发展报告 (1978-2020)》
  • 3水质研究方法第14章
  • 4水质研究方法第13章
您的位置:首页>>再生水知识 > 再生水杂谈
暴雨强度公式即将启用 南京排水管将变得更粗
发表时间:2014-03-12 15:16:21  编辑:管理员  来源:南京晨报  访问量统计:113

 每逢夏季暴雨淹水时,总会有市民发问,为何我们的下水管道不能建得更粗一点呢。其实,排水管建多粗,是有公式的。昨天,南京市城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沿用了三十多年以后,这个能决定城市排水管道粗细的暴雨公式将首次进行修正。
        对于饱受夏季淹水之苦的市民来说,无疑非常羡慕类似青岛等城市所建设的巨型排水管道。然而,一个城市排水管的粗细其实是要根据当地降水量因地制宜计算出来的。这当中用到的公式就是“暴雨强度公式”。通俗来说,就是利用降雨量、降雨时间、重现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少年一遇)等系数的一系列运算,最终推算出当地可能出现的雨量以及需要排掉的水量。有了它就能以此依据设计排水管的粗细。
        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使用的“暴雨公式”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它已经不能反映目前降雨实际情况。2012年7月3日发生的那场大暴雨,很多市民还记忆犹新。城管部门也表示,经过事后调查,发现当时南京主要的23处积淹水点,有80%是因为管道排水能力较弱造成的。
        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从2007年开始就在全省率先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工作,并联合河海大学收集了南京市市域范围内12个雨量站数据,进行了综合降雨分析,确定了新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并通过了省住建部门的成果评审。经过修正的“暴雨公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南京降雨的实际情况。
         她举例说,根据南京地区的雨型分析,一次降雨时间大都会超过15分钟。以汇水面积1公顷为例,径流系数取0.65,重现期取2年,在降雨历时达到60分钟时,老公式计算降雨强度为75.75升/秒,适用管径为400毫米;新公式计算降雨强度为129.48升/秒,适用管径为500毫米。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公式算出来的管道将会更粗也更加有利于防洪排涝。
        另据了解,从下月开始,南京新建排水管道都将采用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包括前文所述的23个积水点在内,其他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管网也将逐步进行改造。

原文链接:http://big5.jschina.com.cn/gate/big5/njcb.xhby.net/mp3/html/2014-03/11/content_966043.htm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

友情链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搜狐-绿色频道 环境商会 水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网 水环境联合会 美国再生水协会 澳大利亚循环水 新加坡公共事业局 美国水道协会 天津中水有限公司 谷腾环保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Water Reuse Europe 京ICP备120061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36号
诚征稿件|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 网站宗旨|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再生水网 技术支持:北京古兰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061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