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水在用于冷却用途时,需要控制水中的余氯、有机物、营养物质、无机盐、悬浮性固体,以控制冷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结垢、腐蚀问题。此外,若采用冷却塔以及其它可能使再生水与公众、工人接触的雾化冷却方式,需要控制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含量,并要求冷却装置与公众可接触区域具有一定的距离,以控制污染物所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1、余氯 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如果采用氯消毒,常要求接触时间15~30min时余氯≥0.5~1.0 mg/L或管网末梢余氯≥0.05 mg/L,以保障对病原微生物的灭活效果,控制再生水输配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此外,冷却系统中还常投加氯等消毒剂,以控制冷却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 2、无机盐 无机盐控制指标包括总溶解性固体、碱度、硬度、Cl-、SO42-、总磷含量,用于防止冷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例如,我国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水的水质标准要求氯离子含量≤250 mg/L,总硬度(以CaCO3计)≤450 mg/L和总碱度(以CaCO3计)≤350 mg/L。可根据再生水中氯离子等无机盐含量确定循环冷却系统的浓缩倍数。 3、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控制指标包括氨氮、总磷,用于防止氨氮腐蚀冷却系统,藻类等微生物生长。当冷却水系统采用铜质材料时,对氨氮要求更为严格。例如,我国再生水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要求氨氮含量≤10 mg/L,若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换热器为铜质时,循环水的氨氮指标应小于1 mg/L。 4、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有机物 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有机物是与工人、公众健康有关的水质指标,目前国内外标准主要以控制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总大肠杆菌为主,但其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有机物等的风险和控制仍有待关注。我国和美国环保局的水质标准要求粪大肠菌群数≤2000 个/L。而美国部分地区将冷却系统分成雾化冷却和非雾化冷却两种,雾化冷却对病原微生物的要求严于非雾化冷却的。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要求若采用冷却塔以及其它可能使再生水与公众、工人接触的雾化冷却方式,再生水中总大肠杆菌数≤2.2个/100mL;若采用非雾化冷却方式,则仅需≤23个/100mL。 来源:《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保障原理》,胡洪营、吴乾元、黄晶晶、赵欣等 著,科学出版社,2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