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污水再生利用 污水回用 再生水
  • 网站首页
  • 再生水动态
    • 再生水国内动态
    • 再生水国际动态
  • 再生水知识
    • 再生水基本知识
    • 再生水安全知识
    • 水资源与水安全
    • 再生水杂谈
  • 城镇水回用
    • 农、林、牧、渔业利用
    • 市政利用
    • 环境利用
    • 水源补给
    • 黑臭水体治理与再生水利用
    • 工业利用
    • 工程案例
  • 工业水回用
    • 造纸废水回用
    • 印染废水回用
    • 冷却与锅炉废水回用
    • 其他工业废水回用
    • 工程案例
  • 技术资料
    • 技术论文
    • 图书推荐
    • 病原微生物及其评价方法
    • 化学污染物及其评价方法
    • 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
    • 再生水消毒工艺
    • 再生水输送与存储系统
    • 再生水利用及其风险评价
  • 政策法规
    • 技术标准和水质标准
    • 国内政策法规
    • 国际标准政策法规
  • 学术交流
    • 新观点
    • 学术会议
    • 新书抢先看
    • 第四届环境安全高端论坛
    • 2011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2010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2009再生水安全利用会议
  • English
城镇水回用 > 黑臭水体治理与再生水利用
栏目热门文章
  • 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 黑臭水体有哪些危害?
  • 胡洪营:黑臭水体治理没有“一招鲜”
  • 什么导致黑臭水体?
  •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成因与防治技术政策
  • 再生水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成功案例
技术资料
  • 1水质研究方法介绍
  • 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杂用用水水质》 GBT 18920-2020
  •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 GB-T18919-2002
  • 4正式发行!《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发展报告 (1978-2020)》
您的位置:首页>>城镇水回用 > 黑臭水体治理与再生水利用
黑臭水体有哪些治理技术?
发表时间:2015-04-20 18:21:28  编辑:zhaoting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统计:35

黑臭水体治理没有妙招,单一措施无法有效治理黑臭。黑臭水体治理应遵循 “综合措施、技术集成、统筹管理、长效运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外源截留、内源控制、清水补给、自净强化、生态修复”技术路线,采取多种治理修复技术集成的方式进行长效治理。目前,国内外治理黑臭水体的常用的技术方法如下表:

               表1 国内外常用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技术归类

技术名称

技术介绍

物理技术

截污纳管

通过建设和改造河道两侧污水产生单位的污水管道,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向河道的排放量。

清淤疏浚

将河床底泥中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河流生态系统,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显著且快速地降低河流水体内源污染负荷。但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因此应当综合考虑河道污染情况、底泥状况、周围环境等因素并进行影响评价之后合理实施

环境调水

通过对污染河流进行换水或补水后,快速降低水体污染负荷,使水体提高自净能力水体并得到净化。该技术适用于环境容量低、水动力不足、负荷高的水体。

人工曝气充氧

缺氧是黑臭水体的普遍特征,通过人工曝气充氧,加强水体复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程度,可以促进黑臭物质的氧化,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复氧平衡。应注意曝气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带来的健康风险。

化学技术

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技术是指向城市污染河流的水体中投加铁盐钙盐、铝盐等药剂,使之与河水中溶解态营养盐形成不溶性固体沉淀至河床底泥中。

化学除藻

应用硫酸铜、五氯酚钠等化学除藻剂,处理富营养化的城市景观水体。

重金属化学固定

通过调节pH使水体呈碱性环境使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形成难溶性化合物固定在底泥中,防止其向上覆水体释放,有效改善水质。

生物技术

微生物强化净化

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措施加强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如像水体中投加外源微生物菌剂、生物酶剂等。

水生植物净化

利用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系去除水体中污染物质。该项措施能降低悬浮物浓度,提升水体透明度。但对于污染严重的黑臭水体,很多水生植物难以生长且存在因凋落腐败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具有局限性。

生态浮床

实质是一项水面无土栽培技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以高分子轻质材料作为载体或基质,充分利用水域空间生态位及营养盐生态位,利用生物群落共生协同作用建立高效生态系统,降低水体污染负荷。



参考文献

[1] 吕佳佳, 黑臭水形成的水质和环境条件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  赵志萍, 河流黑臭水体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於建明, 吴成明, 陈哲, 沙昊雷, 宁波市中塘河支流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 中国给水排水(2013) 64-67+70.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

友情链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搜狐-绿色频道 环境商会 水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网 水环境联合会 美国再生水协会 澳大利亚循环水 新加坡公共事业局 美国水道协会 天津中水有限公司 谷腾环保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Water Reuse Europe 京ICP备120061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36号
诚征稿件|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 网站宗旨|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再生水网 技术支持:北京古兰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061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