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书名: | 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保障原理 |
作者: | 胡洪营 吴乾元 黄晶晶 赵欣 等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1年3月 | |
刊号: | 978-7-03-030475-9 | |
推荐人: | 管理员 | |
提交时间: | 2012-03-27 03:41:01 |
图书介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污染减排的重要措施。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是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体系,深入了解再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及其健康和生态风险,不断发展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开发污水再生处理先进技术和水质监控技术,是污水再生利用面临的重要课题。
该书以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和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为目标,在提出再生水利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存在水平和分布规律,系统总结了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方法,阐述了再生水不同用途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以及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探讨了再生水水质标准的制定方法。同时,本书还利用翔实的数据,系统总结了常见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对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处理效果,阐述了再生水消毒存在的水质风险及其控制理论和技术原理。
目录 1.1 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1.2 污水再生利用的可行性 第2章 再生水利用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策略 第3章 污水及再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第4章 污水及再生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第5章 污水及再生水中的化学污染物 第6章 再生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表征及其生物毒性评价方法 第7章 再生水利用的潜在风险及水质要求 第8章 再生水利用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9章 再生水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 10.1 再生水水质标准制定原则 10.2 再生水水质标准指标体系 10.3 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的再生水生物学标准制定方法 10.4 再生水景观利用的氮磷水质标准确定方法 11.1 病原微生物的去除原理 11.2 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对病毒的去除 11.3 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对病原指示菌的去除 11.4 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对病原性原虫的去除 11.5 典型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11.6 病原微生物去除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12.1 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及典型工艺 12.2 污水中常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12.3 污水中氮磷等无机污染物的去除 12.4 污水中微量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12.5 污水中的重金属的去除 13.1 再生水消毒的意义及其面临的课题 13.2 再生水氯消毒及其风险 13.4 再生水臭氧消毒及其风险 13.5 再生水消毒工艺风险控制方法及其指标 14.1 再生水水质评价指标与方法 14.2 再生水利用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 14.3 再生水水质标准制定方法 14.4 污水再生处理过程中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14.5 再生水储存与输配过程中的水质劣化控制技术 14.6 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风险产生机制与控制技术 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表格 表1.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GB/T18919-2002)规定的再生水利用途径
1.3 再生水利用途径
1.4 污水再生利用系统构成
1.5 再生水利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面临的课题
2.1 再生水利用的安全问题
2.2 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体系
2.3 污水/再生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2.4 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指标
2.5 关键风险因子识别与风险评价
2.6 再生水水质标准体系
2.7 再生水水源保障
2.8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优化
2.9 工业废水再生处理系统优化
2.10 再生水输配与储存系统优化与管理
2.11 再生水利用系统管理策略
3.1 污水及再生水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3.2 污水及再生水中常见的病毒
3.3 污水及再生水中常见的病原菌
3.4 污水及再生水中常见的病原性原虫
3.5 污水及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水平
3.6 病原微生物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3.7 病原微生物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4.1 病毒及其指示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4.2 病原菌及其指示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4.3 病原性原虫的检测方法
4.4 污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检测的不确定性
5.1 污水中的典型化学污染物
5.2 污水及再生水中的常规有机污染物
5.3 污水及再生水中的无机污染物
5.4 污水及再生水中的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
5.5 污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
6.1 再生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评价
6.2 水溶性有机污染物的组分分类与分离方法
6.3 有机物特性表征
6.4 微量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6.5 再生水生物毒性评价及毒性物质识别
7.1 再生水用于农、林、牧、渔业及其潜在风险
7.2 再生水城市杂用及其潜在风险
7.3 再生水工业回用及其潜在风险
7.4 再生水景观和娱乐利用及其潜在风险
7.5 再生水补充饮用水及其潜在风险
7.6 再生水补给地下水及其潜在风险
8.1 再生水利用的潜在健康风险
8.2 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8.3 再生水利用过程中暴露剂量的确定
8.4 再生水利用过程中化学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8.5 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8.6 健康风险评价面临的课题
9.1 再生水利用的潜在生态风险
9.2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9.3 再生水对地表水生态的影响
9.4 再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9.5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9.6 生态风险评价面临的课题
13.3 再生水紫外线消毒及其风险
表1.2《污水回用设计规范》(GB 50335—2002)中的再生水利用途径分类
表2.1 再生水不同用途可能产生的污染与安全问题
表2.2 城市污水中的典型污染物及其浓度水平
表2.3 化学分析技术与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的比较
表2.4 再生水水质等级分类
表2.5 不同水质等级再生水水质
表2.6 污水处理厂E、F、G、H各处理单元出水的水质和遗传毒性
表2.7 废水生物处理特性简易判断指标
表2.8 基于“DOC去除效率图”的废水生物处理特性评价
表2.9 废水化学氧化处理特性评价指标
表2.10 生物处理系统进水中有毒物质的允许浓度
表2.11 微量营养物质的作用
表2.12 活性污泥微生物微量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参考范围
表2.13 生物氧化过程中微量金属需求量
表3.1 污水中可能存在的感染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可能引起的疾病
表3.2 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大小
表3.3 环境中典型病原及指示微生物的存活时间
表3.4 几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水中的大致存活时间(d)
表3.5 与水有关的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分类
表3.6 可能存在于污染水体的人类肠道病毒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