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污水中存在多种多样的病原微生物、微量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和植物营养物质(氮磷),其对再生水安全利用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污水再生处理过程中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以病原微生物、微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氮磷等关键风险因子为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再生水氮磷深度去除技术、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技术和安全消毒技术等。
1、再生水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技术
国内外现有的再生水处理技术与工艺主要针对SS 、COD 、色度等常规污染指标的控制,以有机物总量控制为目标的再生水处理工艺难以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再生水中有毒物质组成十分复杂,仅对特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评价和去除,难以有效保障再生水水质安全,以综合生物毒性削减为目标的再生水处理技术研究有待加强。
再生水有毒物质去除技术主要采用过滤、吸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等手段,但每一种处理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单一的技术难以高效去除所有有毒有害物质。
2、再生水氮磷深度去除技术
城市污水经二级生物处理后仍含有较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回用于城市环境与景观水体,存在爆发水华、影响生态安全的风险。
二级处理出水具有低碳高氮的特点,水中有机物浓度低,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子供体用于硝酸盐氮的反硝化。目前,反硝化生物滤池等工艺已逐步应用于深度脱氮,其常添加乙酸钠、甲醇等作为电子供体。基于电子供体添加的硝酸盐氮去除工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近期研究表明,微藻可高效去除硝酸盐氮等营养物质,其具有去除氮磷无需投加外部碳源、细胞利用潜力大(生物柴油等)、去除氮磷的同时可固定CO2、能源(太阳光)充足、处理出水中含有丰富溶解氧等优点。目前,微藻深度脱氮除磷工艺研究受到高度关注,高效脱氮除磷藻种的筛选、脱氮除磷藻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藻细胞利用研究正逐步开展。
3、再生水安全消毒技术与工艺
目前再生水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包括氯消毒、紫外线消毒等。这些方法虽能杀灭常见病原微生物,但均存在一定问题。如氯消毒技术对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灭活效果较差,紫外线消毒可有效灭活隐孢子和贾第鞭毛虫,但是被紫外线灭活的细菌(致病菌),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可以修复紫外线造成的损伤,重新获得活性。近期研究发现,紫外线/氯、过氧乙酸/紫外线等组合消毒工艺、高剂量紫外线消毒技术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紫外线消毒后的复活。相关的再生水紫外线消毒中致病菌的复活及控制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再生水在氯消毒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有害消毒副产物,造成一定的水质风险。目前,污水氯消毒过程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新兴高毒性消毒副产物如二甲基亚硝胺(NDMA)等的生成规律研究还很少,因此这些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全文链接:http://www.reclaimedwater.net/data/files/103.pdf
来源:胡洪营,吴乾元,黄晶晶,赵欣.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建设科技
关键词:再生水,污水再生利用,污水处理工艺,回用,水循环,供水,水质标准,风险控制,水质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