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单位:清华大学
本研究根据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的浓度分布以及暴露人群的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分布、呼吸速率分布计算暴露剂量分布,进而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发现病原微生物的健康风险高于美国EPA要求,应优先控制。
获得了绿地灌溉、洗车、喷泉利用时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的贾第鞭毛虫、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和三卤甲烷、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浓度限值后,提出绿地灌溉、洗车、喷泉利用时健康风险的控制策略:去除水中风险因子(微生物等);避免喷洒,如用漫灌或滴灌代替喷灌;封闭和隔离非职业人群,职业人群配套口罩、手套等。
研究内容的第二部分为再生水的安全消毒技术。研究典型消毒技术和组合工艺对再生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的灭活特性,并优化工艺参数;研究典型消毒过程中典型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等)生成规律和生物毒性效应(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变化规律,识别消毒副产物主要前体物,并确定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1)由于氧氟沙星是再生水中重要的遗传毒性物质,在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尽量去除氧氟沙星。
(2)由于芳香族蛋白质和腐殖酸/富里酸类物质是引起再生水氯消毒后抗雌激素活性升高的重要前体物,在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尽量去除这类物质。
(3)由于典型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氯消毒时可生成具有抗雌激素活性的副产物2,4-二苯基-1-丁烯醛,对消毒后再生水的2,4-二苯基-1-丁烯醛(DPCA)生成进行评价和控制。
(4)鉴于脱氯可有效去除氯消毒后再生水的遗传毒性,根据再生水的再生利用途径进行适当脱氯。